1939年“滿洲農業(yè)移民入植圖”。 圖片由東北烈士紀念館提供
□本報記者 李淅
在東北烈士紀念館肅穆的展廳內,一張泛黃的地圖無聲地控訴著日本侵略者罄竹難書的罪行。它并非普通的地理圖示,而是日本妄圖長期占領中國東北的歷史鐵證!
這幅侵華日軍1939年“滿洲農業(yè)移民入植圖”是1996年4月,由民間人士捐贈的。1996年6月,經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組審定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,由東北烈士紀念館珍藏至今。這幅“滿洲農業(yè)移民入植圖”縱76厘米、橫54厘米,以紅、黑、淺藍三色膠版印刷于100克凸版紙上,由日本拓務省出版、杉田屋印刷所承印于昭和十四年(1939年),目前保存完好。
“這張圖真實記載了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國東北后,有計劃、有組織地大規(guī)模向我國東北移民的詳盡情況。”在“滿洲農業(yè)移民入植圖”展區(qū),東北烈士紀念館副館長于文生神情凝重地向記者介紹。
地圖背后的殖民鐵蹄與百萬移民陰謀
記者看到,這張圖上清晰標注了當時日本侵略者在東北業(yè)已建立及規(guī)劃中的移民點網絡,其規(guī)模之大,布局之密,令人觸目驚心。
據了解,日本對中國東北的移民侵略蓄謀已久?!熬乓话恕笔伦兒螅淝致圆椒ザ溉患铀?,日本關東軍制定了《關于滿洲移民綱要案》,將以往的農業(yè)移民升級為更具軍事侵略性的“屯田兵式移民”。
1935年7月,日本拓務省炮制了《關于滿洲移民之根本方針》,出籠了野心勃勃的“二十年百萬戶移民計劃”。1936年,日本廣田內閣將其作為“七大國策”之一開始強力推行。
“二十年百萬戶移民計劃”的核心目標赤裸而猙獰:“從1937年開始,以5年為一期,20年內由日本向中國東北移民100萬戶、500萬人?!比毡就貏帐『敛谎陲椘潆U惡用心:“現(xiàn)在滿洲國的人口約有三千萬人,二十年后將近五千萬人。那時將占一成的五百萬日本人移入滿洲,成為民族協(xié)和的核心,則我對滿洲的目的自然就達到了?!逼渫龍D“在中國東北建立起日滿不可分,以大和民族為核心的人口結構”的殖民陰謀,昭然若揭。
至1945年,共計有超過800個日本“開拓團”如蝗蟲般侵入中國東北,暴力強占耕地逾150萬公頃。其中,日本“開拓團”52822戶、137484人移民到當時黑龍江地區(qū)的47個縣,分別占其向中國東北移民總戶數(shù)和總人數(shù)的75.7%和71.3%。
2024年9月,這張承載著山河破碎之痛的“滿洲農業(yè)移民入植圖”在東北烈士紀念館首度公開展出,旋即引發(fā)社會廣泛關注。無數(shù)參觀者在展區(qū)前長久駐足、面色凝重?!皥D紙上冰冷的坐標,是同胞曾經賴以生存的家園。地圖的‘精確’,恰恰反襯著掠奪的野蠻與瘋狂。”一位參觀者在留言簿上如是寫道。
“屯匪”暴行下的“彌榮村”之殤
“滿洲農業(yè)移民入植圖”上,“彌榮村”作為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東北設立的第一個移民村,赫然在目。這里,是日本武裝移民罪惡的起點,更是東北人民在侵略者鐵蹄下深重苦難的縮影。
1933年2月,第一批日本武裝移民踏足佳木斯樺川縣永豐鎮(zhèn)(今樺川縣孟家崗鎮(zhèn)),并將其更名為“彌榮鎮(zhèn)”,后因日本實行街村制,又將其改名為“彌榮村”?!皬洏s”在日語中有“繁榮興旺”寓意。然而,他們鼓吹的“繁榮興旺”卻是建立在中國農民世代耕耘的平靜生活被無情碾碎的痛楚之上。
“這些冠以‘開拓者’之名的日本移民,并不是墾殖荒地,而是明顯具有‘戰(zhàn)時為兵,閑時為農’的武裝侵略屬性。他們以槍炮開路,強取豪奪,或者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強收農民經營幾代的熟地。東北百姓切齒痛恨地稱這些奪人土地、毀人家園的入侵者為‘屯匪’?!庇谖纳搓惖?。
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,絕大多數(shù)開拓民被陸續(xù)遣送回國,日本侵略者的“二十年百萬戶移民計劃”終告土崩瓦解。
浴火重生繪就今日“孟家崗”
記憶從未褪色,歷史仍在回響。當我們的目光從地圖上“彌榮村”的標記點移開,投向今天的“孟家崗”,映入眼簾的已是一幅浴火重生、生機勃發(fā)的畫卷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這片曾飽受侵略者蹂躪的土地,正煥發(fā)著盎然生機——農業(yè)生產穩(wěn)中提質,特色經濟活力迸發(fā),百姓生活蒸蒸日上。
當?shù)剞r民用勤勞的雙手辛勤耕耘,過上了祖輩夢寐以求的豐衣足食、安居樂業(yè)的幸福生活。昔日的“屯匪”據點,已成為中國人民自力更生、建設美好家園的光輝注腳。
“滿洲農業(yè)移民入植圖”宛如一面穿越時空的鏡子,既映現(xiàn)了日本侵略者的貪婪與殘暴,也折射出中華民族在深重苦難中淬煉出的不屈脊梁與偉大韌性。
當“孟家崗”的裊裊炊煙驅散“彌榮村”的沉重陰霾,當翻滾的麥浪與豐收的歡歌取代了舊日的血淚悲鳴,這無聲的對比正是歷史給予我們最深刻的啟示——在歷史的鏡鑒中,筑牢珍愛和平、開創(chuàng)未來的堅定信念,矢志不渝地將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偉業(yè)推向前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