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王超
紅色文化資源是黨建活動的重要載體,蘊含的理想信念、價值追求、道德涵養(yǎng)、精神品格,可以直接作為黨建活動內容,助力大學生從黨的奮斗歷程中汲取精神力量,提升歷史使命感、文化自信、政治認同和民族認同等,增強黨建活動感染力。高校用好用活紅色文化,借助紅色文化資源充實黨建活動內容,創(chuàng)新黨建活動形式,將紅色文化精神內核內化為黨建活動思想指導力。
整合校內外紅色文化資源,完善黨建活動內容。深入挖掘校內紅色文化資源,豐富黨建活動內容。高校作為紅色文化傳承與研究的重要基地和載體,應積極搭建紅色文化研究中心,整合各類紅色文化資源,總結紅色文化當代價值。發(fā)揮高校思政、文化等專業(yè)教師具備學術研究能力的優(yōu)勢,搭建數(shù)字化的“紅色文化+黨建”語料庫,從民族、身份、地區(qū)、學校等不同維度研究歷史文化底蘊,著重研究民族精神、省市精神、校史文化、優(yōu)秀校友資源等基層紅色文化資源,梳理不同類型資源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聯(lián)系,提煉其中的紅色文化精神內核,為黨建活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支撐、提供積極的精神動力;盤活優(yōu)秀校友資源,以校友情為紐帶,發(fā)掘校友資源中的文化育人、實踐育人元素,講好校友故事、紅色校史故事,凝聚校友力量,增強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深度認同,對用好用活紅色文化深度共情。高校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可開發(fā)“本土英雄烈士”“紅色文化經典誦讀”等校本課程,讓學生接受系統(tǒng)化的紅色文化教育,激勵大學生自覺在政治上、思想上和行動上向黨靠攏,與黨中央保持一致,支持學校黨團建設工作。高校將黨建活動意義、宣傳海報、紅色經典故事等作為校園走廊、官網和微信公眾號等宣傳內容,長期展示紅色文化教育資源,讓大學生潛移默化接受黨建活動與紅色文化內容的熏陶,持續(xù)增強大學生紅色文化認知、自覺參與黨建活動的認知。深入挖掘校外紅色文化資源,增補黨建活動內容。高校與地方政府、紅色文化基地、革命遺址等主體合作,共同制定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黨建活動計劃,規(guī)范宣講材料制定流程、內容審核機制,確保引進的校外紅色文化資源真實、有效。尤其應注重就地取材,深入研究和引進高校所在地紅色文化資源,將革命人物、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相關的檔案、文獻著作、口述歷史記錄、聲像資料等可移動紅色資源轉化為數(shù)字化教學資源,納入黨建活動資源庫;將已經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井岡山精神、紅巖精神、長征精神、改革開放精神等,以及反映黨奮斗歷程和紅色文化發(fā)展過程的文學藝術作品、數(shù)據(jù)信息等作為特色化的黨建活動資源,構建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黨建工作融合的新格局。
依托校內外紅色文化載體,創(chuàng)新黨建活動方式。創(chuàng)新校內黨建活動形式,增強大學生互動性和參與感,激發(fā)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興趣。高校應借助虛擬現(xiàn)實、擴展現(xiàn)實等智能技術,創(chuàng)設紅色文化仿真模擬場景,開展體驗式黨建活動。將學生置于抗戰(zhàn)場景、長征征程中,扮演不同的革命人物角色,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歷史事件,深刻領悟艱苦奮斗、斗智斗勇、無私奉獻等精神,將紅色文化育人價值轉化為實際體驗,將紅色文化精神內化為個人行動力。搭建抖音、微信等新媒體平臺,開展“紅色記憶短視頻征集”“百年黨史知識競賽”“紅色文化藝術傳承”等線上黨建活動,運用平臺直播功能,拓寬大學生參與黨建活動、積極參與互動的渠道。如此,將黨建活動與大學生日常生活、社會實踐、志愿服務等相結合,進一步激發(fā)大學生參與黨建活動的積極性,更好地傳播、普及紅色文化。
創(chuàng)新校外黨建活動形式,增強大學生傳承、用活紅色文化的能力。高校應創(chuàng)新項目式黨建活動形式,將學生分為小組,確保每個小組具有紅色文化知識過硬、黨建活動組織能力較強、學術研究水平較高的成員,前往當?shù)馗锩z址、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開展調研。過程中,學生將如實記錄、搜集調研數(shù)據(jù),以短視頻、錄音、文字報告等形式提交結果;小組召開討論會,將數(shù)據(jù)進行匯總、整合,交流調研心得體會,并在黨建活動中進行公開展示。高??梢栽O立項目基金,對調研成果優(yōu)秀的小組予以獎勵,并委派思政教師、黨委工作人員進行指導,引領學生將調研數(shù)據(jù)轉化為學術研究成果,激發(fā)學生榮譽感,提升學生合作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,提升黨建活動實踐育人質量。
(作者系吉林農業(yè)大學信息技術學院團委書記兼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、講師)